k8凯发国际

熱烈歡迎您光臨 安徽省玉石商會 官方網站 !

人才招聘 活動報名

圖片名稱

徽州文化——中國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顯學之一


分類 : 行業前沿

來源 :

發佈時間 :2018-06-24

有人說 ,徽州文化是一種兼收並蓄的移民文化 。也有人說 ,徽州文化是一種十分典型的商人文化 。我說 ,徽州文化是徽州人的一種生存文化 ,是一種古老樸實的儒文化 ,也是一種鄉土純情的平民文化 。

  徽州文化——中國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顯學之一

  “徽州文化”是一個充滿地域特性的人文概念 。徽州的地理位置獨特 ,重山將其與外界阻隔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 ,而新安江水又把內外的世界銜連在一起 。這種山水互補的地理條件 ,為徽州文化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礎 。

  歷史上的徽州向來有“吳楚分源”之說 ,屬“吳頭楚尾” ,雖自唐宋以來府志地界屢有變動 ,但一府六縣的大格局相對穩定 ,即歙縣 、休寧 、祁門 、績溪 、黟縣 、婺源 。

  這是一塊移民不斷 、蠻漢雜聚之地 ,這是一塊滋養五千年文明神奇的土地 ,是一塊相對閉塞卻可得身心安寧之地 ,這也是一塊觀念碰撞 、學派林立 、文化融合的沃土 。

  徽州文化——中國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顯學之一

  憑藉風起雲湧的徽商 ,仰賴於徽州自然地理和人文環境的演變 ,得益於先哲們的智慧 ,徽州文化已凝固成抽象的思想 ,凝聚的理念 ,已沉澱為具體化的舉止 、形象化的景致 、傳統化的風情 。

  中原戰亂引起北方大批的士家大族流入南方 ,很快 ,人少地稠的徽州佔據了政治經濟的中心 ,這一地區的社會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 。其社會上層是正統的儒家漢文化 ,而社會下層卻仍保留了古代江南山越等少數民族的習慣和風俗 。

  中原先進的封建文化與山越的主僕奴隸制並存 ,漢族的重禮興教與蠻民勇悍尚武的風俗交織 。它經過了漫長而痛苦的封閉 、排斥 、交融 、同化 、升華的反覆磨合的歷程 。直至隋末 ,在鄉人汪華的“保境安民”口號中才完成了漢越的相對認同與融合 。

  徽州文化——中國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顯學之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徽州文化正是在歷史動盪中吐故納新 ,在社會發展中脫胎換骨 。獨特的地理環境 ,鮮明的地域差異 ,濃厚的移民個性 ,鑄就了徽州獨特的文化內涵 。

  這種地域文化的特點是 :中原文化與徽州土著文化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嫁接;土著文化汲取漢文化的營養 ,不斷重塑;兩種文化通過整合以一種新的文化形態出現 。

  我們從中既可以找到中原思想的影子 ,也可以欣賞到朱子理學的光芒;可以找到移民教化的代謝 ,也可找到蠻越質樸的遺風;可以窺探到新安思想的痕跡 ,也可以探尋到新文化運動的曙光 。徽州文化 ,作為不可多得的世界文化遺產 ,印證了“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的哲理 。

  徽州文化是一段清新雋永的秀美歷史 。古徽州文明可以推至良渚文化之前 ,大致經歷了山越文化 、新安文化 、徽州文化三個階段 ,每一階段都是土著文化與外來文化大的滲透和融匯 ,每一次融匯都擦出耀眼的文化火花 。可以說 ,徽州文化是苗越先民與徽州儒賈用血汗與智慧譜寫的一段鮮活歷史 。

  徽州文化——中國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顯學之一

  數百年來 ,徽州文化兼容並包 ,推陳出新 ,在歷史傳承中不斷升華自己的價值 。對於徽州文化的風格 ,有學者這樣評述 :“她融山越先民遺存的厚實質樸 ,匯東晉移民殘存的隱逸和耕讀心態 ,取南宋移民留傳的藝術情趣和生活追求 ,汲玄學影響的善於思考 、理學薰陶的集納 ,存樸學訓詁的科學嚴謹 。”

  因而 ,徽州人集數種心態於一身 :純 、倔 、變 ,這些是徽文化鮮明的特點 ,更是徽州文化內在不朽的靈魂 。

  “純”是蠻越遺風 ,是僻壤山水靈氣淨化之功 ,體現了山民性厚 、情真 、意切的特點 。無論是理家 、做人 、說教還是創業經商 ,皆重守信義 ,崇禮重儒 。

  “倔”是生存環境惡劣打磨練就的基本心理品性 ,“徽駱駝” 、“績溪牛”正是這種性格的真實寫照 。正如陶行知所說 :“滴自己的汗 ,自己的事自己干 。”徽州人若沒有這種耐與忍的毅力 ,不僅會一事無成 ,甚至生存也會受到威脅 。

  “變”則是徽州人移民心態的重要因素 。民國學者鮑幼文說 :“徽州文化 ,往往能自成一種風氣 。久之風聲所播 ,乃廣被于海內 ,而黃山白岳隱然為學術淵藪 。”“徽州人實皆有轉風氣 ,繼往來之能力 。”這正是徽州人聰穎好學 ,力求創新 ,以柔克剛的雙重性情的體現 。

  窮則思變 。正是這種變數 ,使徽州人找到了生活自信 ,找到了耕讀理由 ,找到了用武 、立足之地 ,同時又總是“開風氣之先河”站在時代的潮頭 ,這才有了徽商風雲席捲大半個中國的輝煌 ,才有了徽州文化的鼎盛和“世界文化遺產”的美譽 。毫無疑問 ,徽州文化對中國文化充實 、進步與發展是功勳卓著的 。

  徽州文化是理念跌宕起伏 、激情迸發的一首史詩 。徽州文化的脈絡主線 ,是在潛移默化的中華正統思想與突破創新本土理念的矛盾中不斷鬥爭 ,是在中原的“僑支”與本土的“主支”不斷吐故納新中出現的奇特結合 。

  徽州文化——中國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顯學之一

  徽州思想史上的三巨人——朱熹 、戴震 、胡適在各自時代獨領風騷 ,是中隔一個時期徽州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主流思想形成 、強化 、發散的傑出代表 ,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化的思想寶庫 ,推進了思想文明的進步 ,朱熹把孔孟之道系統化 ,形成了影響久遠的新安理學 ,宣揚“存天理 ,滅人慾” ,被統治者納為“正統” ,風光數百里 。

  另一方面 ,朱子又固本思變 ,稱“人慾中自有天理” ,“以仁義為先” ,為賈而好儒的徽商經營取利到了充足的思想依據 ,成為徽商走南闖北的理論旗幟 。

  戴震以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對當時位居正統的程朱理學進行了猛烈的批判 ,呼籲“體民之情 ,遂民之欲” ,實行“居者有積倉 ,行者有襄糧”的“王道” 、“仁政” ,終結舊理學而倡導樸學 ,強調“民本” 、“民富” ,將封建思想推向終結 ,成為中國資本主義思想的先導者 ,成為18世紀中國思想界的一顆明星 。

  而近代胡適等人倡導的新文化運動 ,提倡白話文 ,既是對舊傳統的一次理性反叛 ,又是與自身舊文化的一次決裂 ,最終導致了20世紀中國思想文化的發生一次非常革命 ,使中國人的思想文化生活在變革中重生 。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徽州文化突出表現在 :保守與創新並存 ,吸收與擴張並舉 ,蠻勇與儒質兼備 ,“求是”與“存疑”相織 ,藝術與環境結合 ,功利與實用相呼應 。

  徽州文化雖以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為內核 ,但又有徽商作為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對理學的改鑄和新的閻發 。徽州文化雖以徽州為依託 ,卻對中原地區 、長江流域形成了巨大的文化衝擊 ,並滲透到了中國社會的每個角落 ,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 。

  徽州文化——中國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顯學之一

  徽州文化是一塊古色古香的世界瑰寶 。它的文化的價值不僅在於歷史的意義 ,而且在於現實的作用 。我們從大量的古民居 、譜牒 、宗祠 、牌坊遺存中感受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從當今徽州人生活的每一層面感受到中下層社會的淳樸與恬淡 ,感受到這種古老文化的鮮活與生命力 。

  黑和白 ,是徽州土地的原色 ,這裏蓄滿了人生的滄桑 ,流淌着幾多靈秀 ,讓徽州顯得古樸而又蒼茫 。然而 ,徽州的印象不只是黑白的渾厚 ,還有黑瓦白牆裏頭徽州幾千年來的生活故事 。

  在徽州人家 ,我們看到 ,有多少青衣小子搖頭苦讀四書五經 ,那蘸着祖傳的墨硯書寫着疏梅燈影 ,書寫着一道道徽州文化的輪迴 。水口的佈局設計 ,書院的堂匾楹聯 ,門楣的筆走龍蛇 ,戲樓的文化氣息 ,“三雕”的精巧情趣 ,無不顯現出徽風徽韻 。

  徽州的方言 ,待人接物的禮節 ,徽州人的一桌習慣 ,婚喪娶嫁習俗 ,無不呈現出古老神奇的鄉土風韻 。

  回味徽州文化熾熱的往昔 ,聆聽徽州文化蜚聲海外的讚譽 ,感受徽州文化熱血沸騰的脈搏 ,我們有理由相信 ,徽州文化蘊藏着極大的社會和經濟價值 。無論是從史學 、人文哲學的角度還是沒學 、藝術欣賞的角度 ,無論是從民俗民風 ,宗法禮教的角度 ,還是工藝製造 ,技術發展的角度 ,徽州文化都不愧為光彩奪目的瑰寶 。

  徽州文化——中國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顯學之一

應該說 ,歷史上的徽州 ,憑藉徽商的崛起 ,憑藉軍事上退守進攻的獨特地理環境 ,憑藉緊靠全國政治經濟中心的人文優勢 ,幾乎在每一時期 、每一個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

產生了以朱熹為代表的新安理學;產生了以漸江 、黃賓虹為代表 ,以黃山白岳自然山水為題材的新安畫派;產生了以大量醫學著作為基礎 ,以汪機 、徐春甫等名醫名家為先導的新安醫學;產生了以“三雕” 、“三絕”為風格的徽派建築;產生了以鄉土風味為特色 ,以山珍野味為原料的徽菜;產生了以天然山水為依託 ,以儒家風骨為情調的徽派園林……串串珍珠大放異彩 ,文化光芒奪目四射 。

  徽州文化積澱豐厚 ,是中華文化精華的大匯聚 、大濃縮 ,也是中華文化的打拓展 、大創造 ,以此確立了其在中華文化中不可忽視的歷史地位 。

“閒雲潭影日悠悠 ,物換星移幾度秋” 。幾千年匆匆而過 ,社會在進步 ,徽州也不例外 。古樸的徽州在進步的同時 ,仍能留住自己的那份真誠 、那份自然 。

  解讀徽州文化 ,我們被徽派建築的神奇所吸引 ,被新安理學的深邃所震撼 ,被新安醫學的奇妙所征服 ,被徽州“三雕”的精彩所傾倒 ,被徽戲的魅力所陶醉 ,為徽菜的美味而吸引 。

  我們想科學地尊重先人留下的這份遺產 ,輕輕撥開那段神秘的歷史 ,尋找那段昔日的輝煌 ,從史學的角度 ,給前人一個交代 ,給後人一個啟迪 ,給歷史一個詮釋 。

 

  來源 :博庫悅讀